综合另类|激情三级hd中文字幕|精品成人毛片一区二区视|亚洲国产乱码最新视频|亚洲国产欧美91

咨詢電話
028-87314586

學術前沿
咨詢電話
028-87314586

中國奧爾夫音樂教育

地址:
郵箱:2710558535@qq.com
QQ :2710558535

學術前沿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前沿

2017 年首屆中國奧爾夫教育大會綜述

2019-03-12

 

文章來源:陜 西學 前 師 范學院 學 報   第 33 卷   第 10 期 

文章作者:肖素芬,唐大章 (成都師范學院教育學院)


摘   要:奧爾夫原本性藝術教育對我國藝術教育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對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助力每個人的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2017 年首屆奧爾夫教育大會,圍繞著“本土化的原本性藝術教育”這一主題,對當前奧爾夫教育本土化研究現狀進行了多視角、深層次的交流與探討。本文梳理了 2017 首屆中國奧爾夫教育大會的交流成果,對大會中有代表性的成果及學術觀點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中國奧爾夫教育;原本性藝術教育;本土化


2017年7月15 -18日,由中國音協奧爾夫專業委員會主辦的 2017首屆中國奧爾夫教育大會在成都綠洲大酒店順利召開。美國奧爾夫協會前主席朱迪·邦德教授、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尹愛青教授、中國音協柯達伊專業委員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楊立梅教授、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理事長吳斌教授、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音樂學院謝嘉幸教授、中國音協奧爾夫專業委員會會長李妲娜教授、奧爾夫專委會副會長南京師范大學許卓婭教授等出席大會。大會吸引了來自中國臺灣、香港和全國各省市400余名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音樂教師參會。

2017首屆中國奧爾夫教育大會主題為 “本土化的原本性藝術教育”,大會圍繞著奧爾夫教育“本土化”主題,關注當前世界前沿的藝術教育發展動態,聚焦藝術教育本土化的熱點難點,試圖從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廣闊地域中,吸取民族民間文化營養,探索藝術教育新視角、新方法、新途徑,更好的服務于兒童、服務于每個人的音樂成長。大會采用主題演講、工作坊、熱點對話、論文宣講等多種形式,集中展示當前我國奧爾夫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開幕式上李妲娜會長致開幕詞,深情追憶奧爾夫教育在中國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以兩個不要忘記寄語當前的奧爾夫教育: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多年來對中國奧爾夫教育發展作出貢獻的國內外專家學者;不要忘記奧爾夫教育的“本土化”———“奧爾夫的‘本土化’就是一種關注主流音樂、關注以母語為主發展出的地方文化以及關注教育對象生活環境的‘本土化’。”在中國奧爾夫教育發展的今天,如何傳承中國文化是每一位藝術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開幕式上朱迪教授為大會帶來了美國奧爾夫協會的祝賀與問候。中國音協奧爾夫專委會秘書長陳蓉博士主持了開幕式。

在開幕式主題報告演講會上,朱迪教授做《用奧爾夫理念幫助所有人達成終身音樂成長》的主題報告,介紹美國社區音樂教育的情況,她認為社區音樂教育的目標在于幫助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提升其幸福感,讓人們在音樂和生活中找到幸福和快樂,美國社區音樂教育服務對象為健康的成年人、有特殊需要的成年人(殘障人士等)、社區兒童,以及延伸出的對父母、兒童看護人的音樂支持等等,朱迪教授還談到社區音樂教育與學校音樂教育的區別,社區音樂教育的功能更多是分享、是傳遞快樂,因為人的創造性需要滿足、人的快樂需要分享、人與人需要相遇;謝嘉幸教授做了《為人生而音樂》的主題報告,從核心素養的定義、要素、背景分析,音樂課程標準的基礎與困境,核心素養的音樂解讀,未來音樂教師的必備能力等方面解讀了當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面臨的契機與困境,并提出“為人生而音樂”的理念(入樂、用樂、評樂、配樂、作樂),他認為“音樂首先是為每一個人的,她因每一個人的豐富而豐富,她因每一個人的感動而生輝。”;楊立梅教授做《讓民族語言成為培養兒童基礎音樂能力的起點》的主題報告,引經據典地闡述了如何利用民族語言培養兒童的音樂能力,以豐富的案例分享論證了奧爾夫教育本土化的可操作性;吳斌教授以《我心中的奧爾夫———一個外行的思考》闡述了他對奧爾夫教育的音樂性、綜合性,以及奧爾夫教育商業推廣與奧爾夫教育傳承相互影響的看法,奧爾夫的未來在于走向融合和創新,奧爾夫應將方法融化在多元發展中;莫蘊慧教授以《奧爾夫的“本土化”》為題,從局外人的角度談到奧爾夫教育的本土化,重視對本土民族音樂的學習也是國際化體現,本土化的過程要重視兒童學習習慣的養成,讓每一個兒童建立起學習本民族音樂的自覺;尹愛青教授做《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學理思考》主題報告,從理論研究角度詮釋了“本土化”的概念和含義(本土是相對于異域而言,是區別于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本地、本民族、本國家),分析了“把什么本土化”的問題(用本民族的來化非本民族的),提出“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對未來”是奧爾夫教育發展的基本途徑。閉幕式上王甘園長做了《社區音樂活動對促進家園信任和家園共育的作用》主題報告,以北京小橡樹幼兒園社區藝術團的發展過程闡述了我國社區音樂教育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充分發揮家長的積極性,促進幼兒園、家長、孩子的共同發展,建立以家長為主體的社區藝術團在社區音樂教育中的作用等,閉幕式上小橡樹社區藝術團以《為每個人的音樂》為題做了專場演出,家長、教師、兒童以豐富多彩的節目展示了社區藝術教育的豐碩成果。本次大會在四天時間里分五個分會場,展示了 40 余場工作坊、4 場熱點問題研討會,宣講了 20 篇論文,圍繞著“本土化的原本性奧爾夫教育”過程中的“本地化”、“人本化”、“民族化”等關鍵詞進行了交流,呈現了當前奧爾夫教育研究的基本方向和價值取向。


一、本土化問題


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在地化則是相對于全球化而來的另一種趨勢和潮流,是指一個地區或國家,任何一種經濟或商品流動,必須適應地方需求,才有可能加速發展。來源于德國的奧爾夫教育在中國也存在著如何在地化的問題。大會第一天,謝嘉幸教授做了《全球在地化視野下的中國傳統音樂教育》的講座,闡述了“全球在地化”的基本概念,認為其既包含“全球在地化”又含有“地方全球化”的含義,在全球在地化視角下對中國傳統音樂教育在我國音樂教育體系中的缺失和重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認為音樂教育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人格教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與內容,并以豐富而形象生動的案例展示了全球在地化視野中重建傳統音樂教育的可能和已經取得的成果。“在地化”的一個要件就是要和當地的文化經濟語言接軌,要適應當地的文化需求和學習習慣,所 以 一 般 說 到 “在 地 化”還 不 能 回 避 一 個詞———“本地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在地化”即為“本地化”。奧爾夫教育“本土化”離不開“本地化”,即對教師、兒童生活當地的風土人情、民間民俗、地域風貌、社會環境等的感受、體驗、分享和表現,這樣的奧爾夫教育才能活化,才能發展。在四天的工作坊中,多位教師都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奧爾夫教育的“本地化”。陳蓉老師工作坊以北京童謠《黑雞下了白雞蛋》為素材,通過聲勢、歌唱、律動、樂器、卡農等手段,引領大家在愉悅、歡樂的氣氛中學習了這首有著濃郁地方色彩的兒歌;張源媛老師以成都童謠《王婆婆賣茶》為主題開展同課異構,嘗試同主題課例“用”素材方面的實踐與思考,對童謠教學進行了不同角度的開發;湯靜老師以重慶啰兒調民歌《敬茶歌》為材料,通過節奏模仿、問答、聲勢律動等手段,幫助學生體驗歌曲節奏、音準、樂感,從而學會歌曲,并進行三音列612的旋律自由創編,增進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興趣和喜愛;李麗老師工作坊以四川清音為載體,以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目的,介紹四川清音的形成歷史、代表人物,運用身邊的物體為四川清音伴奏,體驗樂隊的樂師角色,學習四川清音獨具風格、跳躍式的連續頓音唱法———“哈哈腔”,體驗四川清音唱腔的溫婉、細膩、輕盈、甜美;楊晗譽、魏雅銘老師的《新疆維吾爾兒謠:蝴蝶》、張宇老師的《親親資陽河》等工作坊都是利用當地的音樂素材進行奧爾夫教育本地化探索的范例。


二、人本化的問題


奧爾夫原本性教育思想深受人本主義影響,他認為“原本的音樂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即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奏者而參與其間。原本的音樂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機體的、能為每個人學會和體驗的。”他曾明確指出音樂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這是他一切努力的出發點也是最終歸宿。本次大會的工作坊、論文交流、熱點問題研討都從不同角度圍繞著所有人(不論大人還是兒童,不論正常人還是特殊群體)的成長進行探討,試圖關注到每一個人的成長。


(一)關注0-3歲兒童早期音樂體驗和成長


北京李潔老師《0-3 歲親子音樂》工作坊提出通過有詞和無詞念謠讓 0-3歲兒童感受音樂的多樣性,通過身體知覺和連續流動感受空間感,發展0-3 歲兒童的語言、節奏及音高能力,豐富其音樂體驗,關注其音樂學習和發展。上海湯淼、陳蓉老師《早期兒童音樂教育體驗》工作坊,從音樂學科本位出發,從聽覺入手,通過大量的音樂聆聽,參與各類音樂活動,例如律動、模仿等,以親子互動作為主要的參與形式,展示音樂早期教育中所涉及到的音樂元素以及體驗到各類不同的音樂活動,感受音樂帶來的感官刺激,培養0-3歲兒童對音樂的體驗、表現、理解。


(二)關注 3-6 歲兒童音樂學習和成長


南京許卓婭教授《奧爾夫體系中從模仿到創造的教學程序對幼兒音樂教學的啟示》工作坊關注到學前兒童音樂學習能力培養的過程,借助奧爾夫經典課例《土豆絲,土豆皮》與游戲的新視覺分析,探究兒童音樂學習能力從模仿到創造學習的習得過程,給幼兒搭建學習的階梯,提升幼兒的創造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臺灣陳怡玲老師的《愛唱歌的小青蛙》運用奧爾夫教學理念,讓幼兒通過教師自編故事《青蛙音樂會》的情境及課程游戲安排,通過肢體律動、歌唱游戲等學習四分、八分音符的節奏,利用圖譜方式引導,讓幼兒學習看讀及操作節奏卡,進而做簡單的節奏創作。深圳孫建國老師《我是這樣用音樂“玩”孩子的》工作坊提出用新穎有趣的破冰方法吸引孩子的學習興趣,建立師幼間的信任,用別具一格的上課技巧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用特別設計的音樂環節發現幼兒心智成長的形成原因,幫助幼兒提升對于美的感受,完善更健康的人格。北京莫卉卉老師《守護藍天》工作坊借助繪本,運用舞蹈、律動、角色扮演、繪畫及手工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結合本土音樂素材,與幼兒共同探討引發霧霾的成因和守護藍天的各項措施,引發幼兒集體的思考和共鳴,在親身體驗中促進幼兒的成長。


(三)關注大中小學生的音樂體驗和學習


關注學生在學校音樂教育活動中的學習能力培養、音樂素養的養成,助力每個學生的成長也是本次大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萬里燕老師《從現行教材挖掘多聲音樂材料發展學生多聲部感知能力》、張陽陽老師《三大體系教學法在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中的運用》、陳運成老師《聲勢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有效應用》、王灼老師《中高年級音樂素養課中的中國民間音樂欣賞教學》、曾群老師《土家打溜子 < 錦雞出山 > ———奧爾夫“參與性”教學理念在高中音樂鑒賞中實踐運用》等工作坊,孫雨欣《真正深入學生中的音樂教育》、李飛飛老師《學前專業奧爾夫教學法本土化實踐與思考———以天津師大學前學院為例》、溫麗柔老師《高師音樂教育教學法課融入聲勢教學法的實踐研究》、李夢燕老師《 < 技工院校幼師專業音樂基礎教學的實踐研究 > ———奧爾夫打擊樂器的教學應用》等論文都體現了不同層面、不同形式的對當前學校音樂教育的研究,對學生音樂成長的關注。


(四)關注特殊人群的音樂體驗和成長


宋丹老師《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普教和特教雙領域的有效運用》工作坊介紹了奧爾夫元素性音樂教育理念在普教和特教運用中的相似點和差異性,正常兒童各年齡段建構課程的原則和分段教育的側重點,特殊兒童教育中對低功能、中功能、高功能、融合班的幼兒建構課程和側重點;廣州鄭哲佳老師《奧爾夫在特殊教育中的融合與多元發展》工作坊中將奧爾夫教育理念與音樂治療、特殊教育相結合,將其生態化、在地化,幫助特殊兒童建立、發展、維持一個系統,幫助其感知和接受這個世界,提升特殊兒童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為其提供多元發展的可能性。中國音樂學院馬夕然博士 《正念音樂治療的模式———奧爾夫音樂治療本土化的臨床研究》工作坊介紹了正念音樂治療的團體音樂治療模式,這種模式借鑒奧爾夫音樂治療方法,進行本土化嘗試,力求秉承中國傳統文化,遵循中醫哲學基礎,促進身心療愈。


(五)關注每個人的音樂體驗和學習


葛卉老師論文《回歸身體本源的音樂學習理論》提出音樂實際上來源于人的生命本身,音樂學習不止是為了獲得一種技能,而是回歸身體原初的感知力,音樂教育不是培養對樂器的操作技能,而是喚醒人原初的生命意識。謝呈博士《拉班/巴特涅夫“動作理論在‘體態律動’(德語區)中的運用———以中國大鼓為教學手段的原本性音樂本土化嘗試”》工作坊,使用中國大鼓為媒介,幫助參與者體驗音樂與動作之間結合與轉化的理解,通過拉班/巴特涅夫動作理論分析動作與音樂間的聯系,在解放參與者肢體動作表達的基礎上探索如何從本民族的媒介入手,理解外來思想,繼而融合并發展原本性音樂教育的本土化。


三、民族化的問題



李妲娜老師《秋思》工作坊從中國古詩詞《秋思》的教學入手,借鑒中國古詩詞中詩歌、舞蹈、器樂融為一體的特點,立足《秋思》一句一畫,且與聲音有密切聯系的特點,綜合詩歌、音樂、舞蹈、繪畫等多種藝術,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感悟,探索用適當的藝術符號表現感悟的意境和自己富有個性的創意;葛卉老師的《就西安》工作坊立足于陜西本土文化,結合動靜、開合、剛柔等一系列對比元素的呈現,運用漸進式的教學手法,通過節奏念白、即興自由律動、樂器合奏、歌唱及情境性表演等形式,將陜西地方民俗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如皮影等)予以串聯,慢慢展開成一幅地方文化畫卷,最終融合成大型表演性作品;方曦老師《生機》工作坊將音樂欣賞與律動、美術相結合,運用肢體律動對音樂的旋律、聲部、層次、節奏及音樂情感進行表達,把舞蹈與律動相融合,并結合創作水墨畫達成聽、視、觸覺統一,從而體現感受體驗表達的教學過程。該工作坊從本土化的古代傳說導入,感受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碰撞,即中國元素的國際化表達;康濤老師《八種聲勢的本土化運用》、羅翼和朱暉老師《楊梅歌》、王寶珊老師《身體節奏打擊與粵語童謠》、王志峰老師《中國鼓》、徐博強老師《奧爾夫樂器合奏 < 找蛐蛐 > 》、張坤老師《羌族婚禮》、周志娟老師《中國壯族扁擔舞》等工作坊都是將奧爾夫教育理念與中國各民族文化中的童謠、詩詞、民歌、民俗等相融合,進行本土化發展,令人耳目一新。


此次大會立足奧爾夫原本性教育的本土化、人本化、民族化發展,以開放的視野、豐富的研討內容和多樣的研討形式,為在場的藝術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一個高端、專業、開放的學習交流平臺,也為我國開展原本性藝術教育的本土化探索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責任編輯   熊 偉]


收稿日期: 2017-08-08 ;修回日期:2017-05-31

基金項目: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南音樂研究中心項目

作者簡介

肖素芬,女,四川羅江人,成都師范學院教育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教育戲劇;

唐大章,男,四川廣漢人,成都師范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師教育,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


fzw:sql="select top 1 * from sl_article where classid=57 and id<427 order by paixu desc,id desc" id="p1"} {fzw:p1:biaoti size="24"/} {/fzw:sql} 從首屆中國奧爾夫教育大會..